如果把中国税务师行业二十年的澎湃发展史,浓缩到一家事务所身上的话,我相信,中汇江苏就是那个最完美的“标本”。我有幸与各位同仁共同搏击在时代的浪潮中,直挂云帆、击水千里,一起见证着中汇江苏,从最初的一叶扁舟,变为如今的巍然巨舰。
时代的大潮下,许多最初的选择,都始于偶然。1998年我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时,正逢事务所招人。那时事务所还隶属于税务局,我恶补一番税法后,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招聘考试,茫茫然地推开了税务服务行业大门。刚进去,我被安排到税务局的各个部门实习,主要做些整理材料之类的工作,后来又跟在师父后面去跑大企业,见识形形色色的人,了解方方面面的事。
这种悠闲的时光没过多久,时代风潮骤起。2000年,事务所从税务局脱钩改制,我的“师父”们回到税务局继续当公务员,而我则开始独自处理大企业业务,包括商务及其收费。还记得第一次来到某个大企业谈收费的时候,我僵硬地说着一些客套话,心里七上八下,紧张地鸡皮疙瘩都起来了,不过还好,最后人家爽快地答应了。这算是我独当一面后的第一份小成绩。
慢慢熟悉,慢慢磨练,我逐渐成为一名税务代理熟手。而要跟上时代的步伐、适应时代的变化,就必须保持学习。在那三四年的时间里,我一刻也没放松业务学习,基本上每天一吃完饭,我就开始看书。当时门卫大爷看我这么用功,总是鼓励我:“小祝,你只管负责好好学,我负责给你介绍对象”,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,我夫人的确就是他介绍的。
2004年,税务师行业正处于“野蛮生长”的阶段。这一年,我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,接任了沿江营业部主任的位置。彼时,各家事务所对客户资源的争夺,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,大家纷纷动用各种关系去拓展客户,用各种承诺保证去说服客户。有一次,我从一家企业出来到另一家企业,而竞争对手刚好也在做这两个企业的思想工作,只是跟我的顺序相反,我们没有直接碰到。不过由此可以看出,那时大家都在抓时间争取客户,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。
在这样的“枪林弹雨”中,我的生活方式彻底发生了变化,从原来的一吃完饭就看书,变成了整天考虑如何更好地与客户沟通。伴着星光出门,踏着月光回家,几个月下来,我瘦了十多斤,尽管“两头见不到日头”,但总算在激烈的竞争中稳住了阵脚,扎紧了营盘。
接下来的几年,就是不断地“攻城略地”,不断地“开疆拓土”。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“治国经邦,人才为急”,对于税务师行业来说,人才更是核心竞争力,更是关键时刻的“杀手锏”。那些年里,我们招揽了许多踏实而优秀的人才,许多都是注册税务师、注册会计师,他们的加入,使得我们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、更加全面、更加深入的服务。再加上,那几年恰好是所得税汇算清缴鉴证报告成为准法定业务的时期,我们营业部的收入因此逐年上升,从起初的一两百万元,迅速增加到了六七百万元。
我的经历仿佛也是全所发展的一个“缩影”。遥想我们所改制之初,轰轰烈烈,热热闹闹。后面却遇到股东思路见解不一、“能人”出走成为对手、人才流失削弱中坚力量等一股接一股的汹涌浪潮。
在公司处在最低谷的时候,孙洋临危受命,当选为公司董事长。在他的带领下,大家团结一心,重整旗鼓,锐意变革,共克时艰,众多优秀的团队、合伙人逐渐又汇聚到中汇的大旗下,我们不仅成功走出了低谷,而且体量愈发庞大、战斗力愈发强劲、征程中愈发快马加鞭。
回顾这20年的发展,我的内心感慨良多。我们能取得今天的成就,着实不易。当行业的大幕刚刚拉开之际,我们迅速扬帆;当行业处于野蛮生长之时,我们披荆斩棘;当风浪击断桅杆的时刻,我们热火淬炼。我们始终在紧随着时代步伐,奋勇向前。走过尘土飞扬的草创,经过熙熙攘攘的纷争,如今,税务师行业已经处于健康蓬勃、良好有序的竞争时代,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日益健全完善,纳税人的需求也更加复杂多样。这是需要比拼内功的时代,需要靠实力、靠口碑,靠一批又一批秉持“正直远见、专注品质、团队协作”价值观的优秀专业人才。唯有这样,才能不断取得更高成就,不断驶向更远的远方。
站在中汇江苏二十周年庆这个富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上,我希望全体同仁都能不骄不躁,奋发昂扬,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。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,新的号角已经吹响,让我们在崭新的征程上,继续书写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!